肖峰1932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麾村镇野田庄,1943年参加革命,在新四军从事文艺工作,1950年入国立艺专学习,1954年留学于苏联列宁格革列宾美术学院,回国后执教于浙江美术学院,并兼任油画系领导;1973年调入上海画院从事专职创作,同时领导油画、雕塑的创作工作。1982年调回浙江美术学院,后任院长。他不仅创作了《佛晓》、《辞江南》、《创业的年代》等一些形象记载历史革命足迹的反映时代精神、具有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业绩的艺术构思,也为艺术教育和浙江美术学院的建设及改革作出了显著贡献。
自幼接受革命熏陶、战争洗礼的肖峰,军事题材和历史画成为他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他善于发现和感觉生活的本质与美丑,注重写生、深入生活,用无法加以剥离的空间和色彩,通过色彩的调和与笔触的交融,展现真切而生动的历史画卷、朴实无华的肖像、优美动人的美景……
肖峰作为20世纪50年代我国留苏青年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家。无论在生活阅历、文化修养还是在艺术造诣等诸多方面,肖峰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点。起初深受俄罗斯19世纪现实传统主义的影响,肖峰以奔放的用笔,响亮的银灰,暖赤的色调为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出了俄罗斯绘画语言的华彩。但在肖峰后来的艺术生涯中更为重视油画语言的转换,以特殊的色彩秉赋,将自己的独特感觉凝定为一种更加平面而又响亮的色彩表现形式,《杨子风帆》、《船系列》就是他追求简明而传神境界的结晶。他喜爱提香、伦勃朗、列宾等大师的传统作品,也喜欢莫奈、塞尚、梵高和马蒂斯的现代艺术。回国后,他加深研究自己民族的传统绘画,采纳众长,融会中西、多元互补,创作出《波光万里》、《早春》、《新安江畔》、《渡口》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他坚持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并把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中国书画及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把中国画的意境、写意手法、中国艺术传统的神韵和民族精神的气质与西方油画丰富的色彩和谐地融入到油画的创作中,在油画民族化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其独特的绘画风格。
肖峰在执掌中国美术学院的13年间,史无前例地开拓学院的发展思路,提出学院多渠道办学思想,广纳人才,提倡学术民主,加强学术建设,营造学员多层办学格局;热情拓展对外交流,率先在巴黎建立多个艺术家工作室;建立多个基金会;把浙江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并积极创建《美术报》和举办西湖艺术节,引进吕霞光藏品等一系列的改革之举,使美院和美术界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还撰写了几十万字的艺术评论,辨析艺术创作和教育的形势与思想,扶持青年艺术家,多方面宣传老一辈艺术家及其艺术思想。肖峰以他开拓者的胆识、出色的组织与领导才能,创造了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美术学院迅速发展的新局面,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改革和振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如今已是年逾古稀的肖峰,独得山居静雅之外“翠竹居”享山水之乐,去宠辱之惊,在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际,领略着天地的苍茫和人生灿烂的风景。